位于遵化县新店子镇沙石峪村的沙石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中国改革报》《中国妇女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国家、省级媒体重要版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的沙石峪因其大面积的沙石地貌而得名,寸草不生,老板姓苦不堪言。在老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人民在石头缝里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被周总理誉为“当代活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沙石峪人民造山铺田的“当代愚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培育的时代精神,沙石峪因此成为培育和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标杆而闻名全国。沙石峪后辈们先后修建了沙石峪纪念馆、纪念馆广场、国际友谊林、大口井、愚公洞、张贵顺墓等景点用以激励世人学习。
老愚公话说当年 创业史又续新篇
老“愚公”李凤忠今年73岁了,看上去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他的记忆力极强,讲几十年前的故事如数家珍。他1965年担任村团支部副书记时,正赶上沙石峪掀起“学大寨”的热潮。他几乎参与了人民公社成立后沙石峪大队开展战天斗地的一系列生产活动,与领头人张贵顺老书记等一起,用劳动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为改变沙石峪“穷山恶水、缺吃少粮”的落后面貌,为“沙石峪精神”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凤忠老人回忆说,他任团支部副书记后,配合团支部书记闫玉平同志,组织全大队的团员青年,参加了气吞山河的“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攻坚战斗,这是沙石峪用实际行动扎扎实实虚心“农业学大寨”的生动故事——村党支部决定在荒坡秃岭上造一块田,于是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战斗,每天晚上保证100个劳力出工,每人从峪外挑回1担土,往返10里路,连续苦干了10个晚上,累计挑土千担,走路万里,造田1亩。张贵顺老书记说:“愚公只有1家人,他要挖掉2座山;我们沙石峪近60户人家,难道不能搬掉一穷二白的山?”他还认为,造1亩田的数字不大,但意义重大,精神可嘉,就要用这块“神圣的土地”,表达一个“能振奋人心”的事实。所以,事后还专门在“一亩田”旁立了一块“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石碑。沙石峪的“愚公”们,正是用这种“移山”的执着和毅力,没土找土、挖山找水、缺肥割荆条沤肥,先后改造了500多亩荒坡为梯田,打出了16眼深井,基本实现了规划的扩大水浇地面积的目标。 李凤忠还总结了沙石峪成立党支部后、先后4任党支部书记张贵顺、闫福中、闫宝庭、周国军,带领广大村民群众艰苦奋斗、大干苦干加巧干,彻底改变沙石峪的面貌,让贫穷的沙石峪“富起来了”的伟大实践。他说,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沙石峪党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用愚公移山精神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绿化环境、改天换地,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一是老书记张贵顺带领我们学愚公“刨山”,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山上松柏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亩产千斤地水浇田”的祈愿;二是两位闫书记率领我们学愚公“移山”,多种经营,开矿卖石头,增加了收入,实现了村民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心愿;三是现任周国军书记(已连任15年)引领我们学愚公“治山”,真正实现了如今的沙石峪“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宏愿。 在采访李凤忠的过程中,这位老愚公居然两次热泪盈眶,哽咽不已。第一次,是讲述了他十分幸运地见到了周恩来总理视察沙石峪的幸福时刻。“那天,总理和外国客人是乘坐直飞机来的;一下飞机,就听汇报,看现场,总理充分肯定了沙石峪用愚公精神‘治穷’的典型经验,使我们倍受鼓舞。当时,我们这儿没有新鲜水果来招待总理和外国朋友,老书记就让人端来一盘小红枣。端的人不小心,有一颗小枣掉到地上,被细心的总理看到了,只见他侧身弯腰,用伤残的那只手把小枣拣起来,又轻轻用嘴吹掉沾在小枣上的灰尘,自己把它吃了;还说,不能浪费一点一滴东西。”李凤忠回忆到这儿,激动得掉下泪水,哽咽着:“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大国总理!”第二次,是讲述著名记者东升回敬外国记者看不起中国人、“为愚公唱赞歌”的往事。老李边叙述边哽咽:“那年代中国的农民很穷,但我们有志气,响应毛主席学习愚公精神的伟大号召,让日子好过起来。” 说起“当代愚公精神”的传承,在交流时,李凤忠老人滚瓜烂熟地背诵了毛主席的《愚公移山》这篇光辉著作。这让我们对眼前这位活生生的老愚公肃然起敬。他接着讲,为了让沙石峪的年青一代、子孙后代牢记和传承前辈“一镐一镐刨山、一担一担移山、一块一块治山”的愚公精神,他一方面亲手精心制作了“老照片、新景象集锦”摄影资料短片,一方面不顾高龄亲身参与了儿子承包“一亩田”的再改造工程一一目前,已经投入万元资金,买来8大卡车土加厚土层,买来几十担有机肥增强肥力,把周边小块地连片成1.5亩的大块田,种植葡萄。我们问,那块“14字”碑还立在那儿吗?他说,这块碑是沙石峪人锻造“当代愚公精神”的结晶和标志,将世世代代立在这儿! 李凤忠的儿子李广顺,现在担任沙石峪村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提升改造“一亩田”的新举措,就是这个扎根沙石峪的年青“愚公”的主意。李凤忠的孙子李俊颉今年12岁,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最近他写了一篇《我的家乡70年巨变》作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老师,请到我的家乡沙石峪来看一看,柏油马路,太阳能路灯,自来水,葡萄园,鸟语花香,可美了……爷爷告诉我,这儿过去很穷,是他们学习老愚公挖山不止,创造了幸福生活。我长大了,也要像爷爷那样,当个新愚公。” 自觉地学习和传承愚公移山精神的人,又何止李凤忠一家呢?那天,我们从京唐高速公路下来,沿着国道、省道和县道,来到位于遵化市新店子镇的沙石峪村采访,只见一条长达三华里的崭新的柏油马路一直通到村里。道路两旁,是高标准的整齐人行道与绿化带,里面种着一排排两米多高的海棠树,片片绿叶迎着春风不停地摇曳,仿佛在欢迎客人们的来访;在沙石峪陈列馆前的广场上,由石头砌起来的步行道成方格状,规整有方,红红绿绿的松柏树、海棠树和花草错落有致,让人们宛如进入了城市公园。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介绍,这是一位叫赵义术的苗木种植大户——遵化市益树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自己垫着资金,亲自带着员工,从去年以来整修和栽种的。当笔者见到赵义术时,这位从当地农民成长起来的遵化市新店子镇苗木协会会长却轻轻地说:“我们这是学习当代愚公移山的精神,应该做的事情。”
创新的传奇 创业的辉煌
55岁的张立柱,如今是沙石峪、新店子镇,乃至遵化市的葡萄种植大户和致富名人,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沙石峪新一代愚公的杰出代表。 张立柱成功种植葡萄,把葡萄作为沙石峪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打产品,具有很典型的引领意义。 张立柱对我们讲了他的“葡萄经”——他15年前就尝试种植葡萄了,因为当时在责任地里种棒子,遇上年景好、产量高,能卖6、7毛钱一斤,但一亩地最多千把块钱的毛收入。而听说种葡萄,一亩地出产3000多斤,可以卖2000多元!同样的侍弄庄稼,同样的地块,收入差距这么大,当然选择收入高的种植了。一开始,张立柱种了2亩地的葡萄秧,由于不懂技术,秧子种不活;后来听专家讲,要解决地、解决土、解决肥、解决水的问题,就把葡萄秧子栽在装满7-8斤好土的塑料袋中,再把塑料袋放到挖好的碎石土坑中,这样就栽活了。第一批葡萄挂果收获了,卖了好价钱,每亩地收入翻番。于是,张立柱就寻思扩大种植面积,做大葡萄产业,跑到村委会找书记周国军,请求支持。 村书记周国军当然全力支持,向镇党委书记王相作了汇报。王书记立马来到张立柱的葡萄小园,认真听取他的规划设想,当即表态完全支持搞一个有规模的葡萄种植基地。 从个人请求支持,到村里全力支持,到镇上完全支持,张立柱放心大胆地搞起了20亩大的葡萄园。除了现成的2亩,还有18亩哪里来?他与几个兄弟协商,用自己的好地置换他们相对集中的山坡地。地是有了,但都是碎石坡地,在这上头栽葡萄,还要进行一番伤筋动骨的整治。恰恰这当儿,他的妻子韩爱茹病了,下不了地干活。怎么办?向前干还是往后退?张立柱仅仅犹豫了一下,就扛着石镐上了坡。 “整这18亩坡地,我是切切实实吃了苦头!整整5年5冬,我天天上坡改造梯田,用石镐刨石头,刨坏了好几把铁镐;用双手垒石墙,双手开裂,不知流了多少血;用肩膀挑好土,肩膀经常是红肿的。我把一小块一小块地整理出来,最小的块地只有3-4平米大;我把它们连片起来,终于把一层一层梯田造了出来。长年累月,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只要我不病倒就坚持干,就干成了这片葡萄园。”听张立柱讲这些故事似乎轻描淡写,但我们能感受到他无比深沉的、难以忘怀的、足以自豪的创业史。 在葡萄园的葡萄架下,我们见到了正在掐枝打叉的韩爱茹。她与几个年龄相仿的男女短工一起,一边稔熟地掐着藤上多余的枝蔓,一边爽快地说:“这是一道必须的管理工序,一年一季要掐6遍,一根葡萄藤上要掐十几二十多处呢,掐掉没用的,让养分集中到孕育着球球的地方。” 我们问:“这20亩葡萄,掐一遍,要掐多少处呢?” 她又爽朗地笑着说:“那得有千千万万处!不掐掉,可不中。” “那烦不烦呀?”我们问。 她还是笑着回答:“愚公挖山烦不烦呢?” 这就是果农韩爱茹对劳动的态度,这是多么的纯朴啊! 张立柱年轻时绝对是一个帅哥,乌溜溜的大眼晴,匀称的五官和身材;尽管现在已是知天命之年,依然青春依然。他穿一身迷彩服、戴一顶单军帽,应邀接受采访时,我们问:“为啥戴帽子呢?”他有些腼腆地笑笑说:“因为我太黑不溜秋了。”说话时,居然露出很好看的白牙齿。 张立柱种植的葡萄具有特别的品质。这种称为“玫瑰香”的品种,是由中科院教授蒋方明根据沙石峪“干旱少雨、少土砂石多”等特殊条件,单独定向培育出来的。这种葡萄,颗粒饱满,色泽鲜艳,口感好,甜度适中,很受市场和消费者亲睐。目前,以“沙石峪”命名的沙石峪葡萄品牌,已取得省著名商标。张立柱的葡萄园,年产量已达到5万多斤,年销售收入20多万元。张立柱种葡萄发了家,彻底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儿子结婚,他给小夫妻俩在市区买了1套房,还送了一辆小汽车。女儿回娘家说了一句想改善住房条件,他马上交待老伴,支持女儿女婿3万元。 张立柱种葡萄种出了名堂,种出了名气。他用事实向大家揭示了“怎样让愚公富起来”的奥秘,雄辩地证明了“愚公移山精神不会过时”。 葡萄园现场采访结束,张立柱韩爱茹夫妇把我们送下山坡,说:“欢迎你们8月里再来,我们一起摘葡萄吃!” 我们衷心祝愿:“希望今年又是一个葡萄丰产年,沙石峪的所有果农都有一个好收成!”
天天讲传承 天天受感动
我们是在沙石峪陈列馆一楼大厅见到36岁的讲解员王艳双的,她正在向前来参观学习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的山东潍坊盛景药业有限公司中高级管理层的来宾讲解。她是2008年嫁到沙石峪的,她上过大专,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我们问她,你出嫁前了解沙石峪吗?她微微一笑,说:“知道一点,不太全面。但是听父母说过老书记用愚公移山精神带领大家改变沙石峪贫穷落后面貌的事,对他很崇拜的。长大了恋爱了,听老公讲、看老公家,觉得沙石峪很美,比娘家条件好,就十分乐意地嫁过来了。” 王艳双嫁过来不久,就被选拔担任了讲解员。她对我们说:“一开始讲,心里没有底,于是死记硬背,讲得干巴巴的,自己也觉得不尽人意。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我就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千方百计收集内容,了解村史和典型人物的事迹,用心编好讲稿、强化练习口述。为了更加走近沙石峪老愚公们的境界,融入他们的心地,我多次向亲历者、当事人请教了解,这样就有了现场感,讲起来就充满激情和感情。比如,讲担水上山浇地,就是听了我公公讲的故事完善的,那时公公还是小青年,他加入担水上山的行列。又如,我爷公公与张贵顺老书记是同代人,他们从小就是好伙伴,一起参加互助组、合作社,一起战天斗地拼命干;我太公公讲到老书记,也是十分敬佩。这些,都丰富了我的讲解。” 采访王艳双时,我们问她当了10年讲解员有什么体会?她不假思索地冒出了一句话:“我是天天讲传承,天天受教育。”我们请她讲讲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强烈的故事。她又不假思索地讲起来一一比如,周总理陪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同志来沙石峪视察参观,细心的周总理看到沙石峪缺土的现实,他对随行人员说:“今后来沙石峪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我建议大家来的时候都带点土来。”现在沙石峪有个景点“万国田”,就是那些年成千上万来参观的朋友带来的“五彩土”。周总理又朝老书记说:“贵顺同志,你一定要把土的问题解决好。”所以就有了“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壮举,有了“出门入户不空手,回村带回一把土”的经典。 我们又问王艳双,成千上万来参观的人,听了她的讲解,有最让她反受感动的故事吗?她回答说,那多了去了!比如有一个年轻女同胞被老书记的事迹感动,对她说:“我们坐办公室工作,到点打卡上下班,一分钟也不愿多待,还觉得自己工作很辛苦。比比沙石峪的愚公们,艰苦奋斗,勤奋劳动,只顾付出,不存私心,自己的差距是多么大!如果我们每个青年人都有沙石峪人的愚公精神,并用到工作中去,就没有完不成、干不好的事。” 是的,只要走进沙石峪陈列馆,谁都会被沙石峪人的愚公精神所感染。就在我们刚刚看到的山东潍坊来的企业参观团,我们与其中的一位人事主管姚德修进行了“观后感”交流。我们问他:“为什么来沙石峪参观?”他说:“慕名而来接受愚公精神教育。”又问:“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回答:“过去年代的艰苦奋斗,只在书本上读到一点,觉得不大可信。今天到沙石峪来,既看了又听了,历史照片拍得真实,使用过的农具真实,现在的美丽景象真实!这让我们真正了解了那段历史,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认为,愚公精神不会过时。现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困难很多。怎么办?只要发扬‘当代愚公精神’迎难而上,就能排除万难,战胜困难,有难变不难。”你听,这位小伙子说得多么好! 这是我们在陈列馆抄录的几段“观后感”文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和谐农村,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理想目标。祝沙石峪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山西省文明办韦川东 2006年4月5日) “非常感谢这次受鼓舞的参观。看到这些几经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深受感动。沙石峪精神会永远鼓舞去创造伟大的成果。”(外国友人欧阿德 2006年8月22日) “不怕相信,沙石峪人民曾创造如此的伟大。过去,我未参与;如今,我倍受感动;将来,我会用这种精神去奋斗。”(岳宗镁 2001年8月22日) “我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想起旧朋友,结识新朋友,从心底里感谢你们34年前和今天给我的欢迎。”(外国友人威廉·约瑟夫 2006年7月17日) “发扬愚公精神,博学奋斗,走向辉煌。”(唐山10中7年级邢莹莹 郑倩 赵蕾) “继承先辈精神,争做小愚公。"(刘佩斯8岁 2009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