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在沙石峪陈列馆一楼大厅见到36岁的讲解员王艳双的,她正在向前来参观学习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的山东潍坊盛景药业有限公司中高级管理层的来宾讲解。她是2008年嫁到沙石峪的,她上过大专,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我们问她,你出嫁前了解沙石峪吗?她微微一笑,说:“知道一点,不太全面。但是听父母说过老书记用愚公移山精神带领大家改变沙石峪贫穷落后面貌的事,对他很崇拜的。长大了恋爱了,听老公讲、看老公家,觉得沙石峪很美,比娘家条件好,就十分乐意地嫁过来了。” 王艳双嫁过来不久,就被选拔担任了讲解员。她对我们说:“一开始讲,心里没有底,于是死记硬背,讲得干巴巴的,自己也觉得不尽人意。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我就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千方百计收集内容,了解村史和典型人物的事迹,用心编好讲稿、强化练习口述。为了更加走近沙石峪老愚公们的境界,融入他们的心地,我多次向亲历者、当事人请教了解,这样就有了现场感,讲起来就充满激情和感情。比如,讲担水上山浇地,就是听了我公公讲的故事完善的,那时公公还是小青年,他加入担水上山的行列。又如,我爷公公与张贵顺老书记是同代人,他们从小就是好伙伴,一起参加互助组、合作社,一起战天斗地拼命干;我太公公讲到老书记,也是十分敬佩。这些,都丰富了我的讲解。” 采访王艳双时,我们问她当了10年讲解员有什么体会?她不假思索地冒出了一句话:“我是天天讲传承,天天受教育。”我们请她讲讲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强烈的故事。她又不假思索地讲起来一一比如,周总理陪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同志来沙石峪视察参观,细心的周总理看到沙石峪缺土的现实,他对随行人员说:“今后来沙石峪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我建议大家来的时候都带点土来。”现在沙石峪有个景点“万国田”,就是那些年成千上万来参观的朋友带来的“五彩土”。周总理又朝老书记说:“贵顺同志,你一定要把土的问题解决好。”所以就有了“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壮举,有了“出门入户不空手,回村带回一把土”的经典。 我们又问王艳双,成千上万来参观的人,听了她的讲解,有最让她反受感动的故事吗?她回答说,那多了去了!比如有一个年轻女同胞被老书记的事迹感动,对她说:“我们坐办公室工作,到点打卡上下班,一分钟也不愿多待,还觉得自己工作很辛苦。比比沙石峪的愚公们,艰苦奋斗,勤奋劳动,只顾付出,不存私心,自己的差距是多么大!如果我们每个青年人都有沙石峪人的愚公精神,并用到工作中去,就没有完不成、干不好的事。” 是的,只要走进沙石峪陈列馆,谁都会被沙石峪人的愚公精神所感染。就在我们刚刚看到的山东潍坊来的企业参观团,我们与其中的一位人事主管姚德修进行了“观后感”交流。我们问他:“为什么来沙石峪参观?”他说:“慕名而来接受愚公精神教育。”又问:“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回答:“过去年代的艰苦奋斗,只在书本上读到一点,觉得不大可信。今天到沙石峪来,既看了又听了,历史照片拍得真实,使用过的农具真实,现在的美丽景象真实!这让我们真正了解了那段历史,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认为,愚公精神不会过时。现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困难很多。怎么办?只要发扬‘当代愚公精神’迎难而上,就能排除万难,战胜困难,有难变不难。”你听,这位小伙子说得多么好! 这是我们在陈列馆抄录的几段“观后感”文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和谐农村,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理想目标。祝沙石峪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山西省文明办韦川东 2006年4月5日) “非常感谢这次受鼓舞的参观。看到这些几经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深受感动。沙石峪精神会永远鼓舞去创造伟大的成果。”(外国友人欧阿德 2006年8月22日) “不怕相信,沙石峪人民曾创造如此的伟大。过去,我未参与;如今,我倍受感动;将来,我会用这种精神去奋斗。”(岳宗镁 2001年8月22日) “我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想起旧朋友,结识新朋友,从心底里感谢你们34年前和今天给我的欢迎。”(外国友人威廉·约瑟夫 2006年7月17日) “发扬愚公精神,博学奋斗,走向辉煌。”(唐山10中7年级邢莹莹 郑倩 赵蕾) “继承先辈精神,争做小愚公。"(刘佩斯8岁 2009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