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张立柱,如今是沙石峪、新店子镇,乃至遵化市的葡萄种植大户和致富名人,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沙石峪新一代愚公的杰出代表。 张立柱成功种植葡萄,把葡萄作为沙石峪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打产品,具有很典型的引领意义。 张立柱对我们讲了他的“葡萄经”——他15年前就尝试种植葡萄了,因为当时在责任地里种棒子,遇上年景好、产量高,能卖6、7毛钱一斤,但一亩地最多千把块钱的毛收入。而听说种葡萄,一亩地出产3000多斤,可以卖2000多元!同样的侍弄庄稼,同样的地块,收入差距这么大,当然选择收入高的种植了。一开始,张立柱种了2亩地的葡萄秧,由于不懂技术,秧子种不活;后来听专家讲,要解决地、解决土、解决肥、解决水的问题,就把葡萄秧子栽在装满7-8斤好土的塑料袋中,再把塑料袋放到挖好的碎石土坑中,这样就栽活了。第一批葡萄挂果收获了,卖了好价钱,每亩地收入翻番。于是,张立柱就寻思扩大种植面积,做大葡萄产业,跑到村委会找书记周国军,请求支持。 村书记周国军当然全力支持,向镇党委书记王相作了汇报。王书记立马来到张立柱的葡萄小园,认真听取他的规划设想,当即表态完全支持搞一个有规模的葡萄种植基地。 从个人请求支持,到村里全力支持,到镇上完全支持,张立柱放心大胆地搞起了20亩大的葡萄园。除了现成的2亩,还有18亩哪里来?他与几个兄弟协商,用自己的好地置换他们相对集中的山坡地。地是有了,但都是碎石坡地,在这上头栽葡萄,还要进行一番伤筋动骨的整治。恰恰这当儿,他的妻子韩爱茹病了,下不了地干活。怎么办?向前干还是往后退?张立柱仅仅犹豫了一下,就扛着石镐上了坡。 “整这18亩坡地,我是切切实实吃了苦头!整整5年5冬,我天天上坡改造梯田,用石镐刨石头,刨坏了好几把铁镐;用双手垒石墙,双手开裂,不知流了多少血;用肩膀挑好土,肩膀经常是红肿的。我把一小块一小块地整理出来,最小的块地只有3-4平米大;我把它们连片起来,终于把一层一层梯田造了出来。长年累月,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只要我不病倒就坚持干,就干成了这片葡萄园。”听张立柱讲这些故事似乎轻描淡写,但我们能感受到他无比深沉的、难以忘怀的、足以自豪的创业史。 在葡萄园的葡萄架下,我们见到了正在掐枝打叉的韩爱茹。她与几个年龄相仿的男女短工一起,一边稔熟地掐着藤上多余的枝蔓,一边爽快地说:“这是一道必须的管理工序,一年一季要掐6遍,一根葡萄藤上要掐十几二十多处呢,掐掉没用的,让养分集中到孕育着球球的地方。” 我们问:“这20亩葡萄,掐一遍,要掐多少处呢?” 她又爽朗地笑着说:“那得有千千万万处!不掐掉,可不中。” “那烦不烦呀?”我们问。 她还是笑着回答:“愚公挖山烦不烦呢?” 这就是果农韩爱茹对劳动的态度,这是多么的纯朴啊! 张立柱年轻时绝对是一个帅哥,乌溜溜的大眼晴,匀称的五官和身材;尽管现在已是知天命之年,依然青春依然。他穿一身迷彩服、戴一顶单军帽,应邀接受采访时,我们问:“为啥戴帽子呢?”他有些腼腆地笑笑说:“因为我太黑不溜秋了。”说话时,居然露出很好看的白牙齿。 张立柱种植的葡萄具有特别的品质。这种称为“玫瑰香”的品种,是由中科院教授蒋方明根据沙石峪“干旱少雨、少土砂石多”等特殊条件,单独定向培育出来的。这种葡萄,颗粒饱满,色泽鲜艳,口感好,甜度适中,很受市场和消费者亲睐。目前,以“沙石峪”命名的沙石峪葡萄品牌,已取得省著名商标。张立柱的葡萄园,年产量已达到5万多斤,年销售收入20多万元。张立柱种葡萄发了家,彻底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儿子结婚,他给小夫妻俩在市区买了1套房,还送了一辆小汽车。女儿回娘家说了一句想改善住房条件,他马上交待老伴,支持女儿女婿3万元。 张立柱种葡萄种出了名堂,种出了名气。他用事实向大家揭示了“怎样让愚公富起来”的奥秘,雄辩地证明了“愚公移山精神不会过时”。 葡萄园现场采访结束,张立柱韩爱茹夫妇把我们送下山坡,说:“欢迎你们8月里再来,我们一起摘葡萄吃!” 我们衷心祝愿:“希望今年又是一个葡萄丰产年,沙石峪的所有果农都有一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