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愚公话说当年 创业史又续新篇

2020年12月25日

老“愚公”李凤忠今年73岁了,看上去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他的记忆力极强,讲几十年前的故事如数家珍。他1965年担任村团支部副书记时,正赶上沙石峪掀起“学大寨”的热潮。他几乎参与了人民公社成立后沙石峪大队开展战天斗地的一系列生产活动,与领头人张贵顺老书记等一起,用劳动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为改变沙石峪“穷山恶水、缺吃少粮”的落后面貌,为“沙石峪精神”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凤忠老人回忆说,他任团支部副书记后,配合团支部书记闫玉平同志,组织全大队的团员青年,参加了气吞山河的“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攻坚战斗,这是沙石峪用实际行动扎扎实实虚心“农业学大寨”的生动故事——村党支部决定在荒坡秃岭上造一块田,于是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战斗,每天晚上保证100个劳力出工,每人从峪外挑回1担土,往返10里路,连续苦干了10个晚上,累计挑土千担,走路万里,造田1亩。张贵顺老书记说:“愚公只有1家人,他要挖掉2座山;我们沙石峪近60户人家,难道不能搬掉一穷二白的山?”他还认为,造1亩田的数字不大,但意义重大,精神可嘉,就要用这块“神圣的土地”,表达一个“能振奋人心”的事实。所以,事后还专门在“一亩田”旁立了一块“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石碑。沙石峪的“愚公”们,正是用这种“移山”的执着和毅力,没土找土、挖山找水、缺肥割荆条沤肥,先后改造了500多亩荒坡为梯田,打出了16眼深井,基本实现了规划的扩大水浇地面积的目标。    李凤忠还总结了沙石峪成立党支部后、先后4任党支部书记张贵顺、闫福中、闫宝庭、周国军,带领广大村民群众艰苦奋斗、大干苦干加巧干,彻底改变沙石峪的面貌,让贫穷的沙石峪“富起来了”的伟大实践。他说,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沙石峪党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用愚公移山精神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绿化环境、改天换地,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一是老书记张贵顺带领我们学愚公“刨山”,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山上松柏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亩产千斤地水浇田”的祈愿;二是两位闫书记率领我们学愚公“移山”,多种经营,开矿卖石头,增加了收入,实现了村民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心愿;三是现任周国军书记(已连任15年)引领我们学愚公“治山”,真正实现了如今的沙石峪“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宏愿。    在采访李凤忠的过程中,这位老愚公居然两次热泪盈眶,哽咽不已。第一次,是讲述了他十分幸运地见到了周恩来总理视察沙石峪的幸福时刻。“那天,总理和外国客人是乘坐直飞机来的;一下飞机,就听汇报,看现场,总理充分肯定了沙石峪用愚公精神‘治穷’的典型经验,使我们倍受鼓舞。当时,我们这儿没有新鲜水果来招待总理和外国朋友,老书记就让人端来一盘小红枣。端的人不小心,有一颗小枣掉到地上,被细心的总理看到了,只见他侧身弯腰,用伤残的那只手把小枣拣起来,又轻轻用嘴吹掉沾在小枣上的灰尘,自己把它吃了;还说,不能浪费一点一滴东西。”李凤忠回忆到这儿,激动得掉下泪水,哽咽着:“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大国总理!”第二次,是讲述著名记者东升回敬外国记者看不起中国人、“为愚公唱赞歌”的往事。老李边叙述边哽咽:“那年代中国的农民很穷,但我们有志气,响应毛主席学习愚公精神的伟大号召,让日子好过起来。”    说起“当代愚公精神”的传承,在交流时,李凤忠老人滚瓜烂熟地背诵了毛主席的《愚公移山》这篇光辉著作。这让我们对眼前这位活生生的老愚公肃然起敬。他接着讲,为了让沙石峪的年青一代、子孙后代牢记和传承前辈“一镐一镐刨山、一担一担移山、一块一块治山”的愚公精神,他一方面亲手精心制作了“老照片、新景象集锦”摄影资料短片,一方面不顾高龄亲身参与了儿子承包“一亩田”的再改造工程一一目前,已经投入万元资金,买来8大卡车土加厚土层,买来几十担有机肥增强肥力,把周边小块地连片成1.5亩的大块田,种植葡萄。我们问,那块“14字”碑还立在那儿吗?他说,这块碑是沙石峪人锻造“当代愚公精神”的结晶和标志,将世世代代立在这儿!    李凤忠的儿子李广顺,现在担任沙石峪村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提升改造“一亩田”的新举措,就是这个扎根沙石峪的年青“愚公”的主意。李凤忠的孙子李俊颉今年12岁,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最近他写了一篇《我的家乡70年巨变》作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老师,请到我的家乡沙石峪来看一看,柏油马路,太阳能路灯,自来水,葡萄园,鸟语花香,可美了……爷爷告诉我,这儿过去很穷,是他们学习老愚公挖山不止,创造了幸福生活。我长大了,也要像爷爷那样,当个新愚公。”    自觉地学习和传承愚公移山精神的人,又何止李凤忠一家呢?那天,我们从京唐高速公路下来,沿着国道、省道和县道,来到位于遵化市新店子镇的沙石峪村采访,只见一条长达三华里的崭新的柏油马路一直通到村里。道路两旁,是高标准的整齐人行道与绿化带,里面种着一排排两米多高的海棠树,片片绿叶迎着春风不停地摇曳,仿佛在欢迎客人们的来访;在沙石峪陈列馆前的广场上,由石头砌起来的步行道成方格状,规整有方,红红绿绿的松柏树、海棠树和花草错落有致,让人们宛如进入了城市公园。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介绍,这是一位叫赵义术的苗木种植大户——遵化市益树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自己垫着资金,亲自带着员工,从去年以来整修和栽种的。当笔者见到赵义术时,这位从当地农民成长起来的遵化市新店子镇苗木协会会长却轻轻地说:“我们这是学习当代愚公移山的精神,应该做的事情。”